tags: 病机 藏象
pages: 168
包括脏与脏、脏与腑、腑与腑及形脏之间传变。
即病位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,是内伤病最主要的病位传变形式。脏与脏发生传变的机理,除经络的联系外,阴阳五行关系失调、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等,均可引起病邪从一脏传及他脏。脏与脏传变的一般规律主要有母子相及、相乘、相侮等,详见“五行学说”部分。
即病位传变发生于脏与腑之间,或脏病及腑,或腑病及脏。多见于脏腑之间表里相合关系的传变。脏腑表里相合之间,有经脉相互络属,病机变化相互影响,使得病邪在脏与腑之间传变。如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得大肠腑气传导向下而清肃下降,大肠得肺之肃降而传导粪便,若肺失肃降,则导致大肠腑气不通而发生便秘;反之若大肠实热,积滞不通,亦可致肺失肃降,出现胸满而喘咳。此外,尚有因脏腑功能联系密切脏与腑关系的复杂性,故其病变亦可相互影响不拘泥于表里相合的脏腑,如肝气横逆犯胃、脾之湿热熏蒸导致而成黄疸等。
即病位传变在六腑之间发生传移变化。六腑各自有明确分工,共同参与饮食物的受纳、消化、吸收、传导和排泄。因此,一腑功能失常往往会影响及另一腑,导致病变。六腑传化水谷,以通为用,任何一腑的气机不通,均可影响整体的通降功能,导致其他腑的病变。如大肠传导失司常,腑气不通,则可导致胃气上逆,出现嗳气、呕恶等症状。
即病邪通过形体官窍而内传于相合之脏腑,或脏腑病变影响相应外在的形体官窍。外邪侵袭形体官窍后,多沿经脉传入脏腑。如寒邪袭表,多通过口鼻、皮毛客于手太阴肺经,再内传于肺而致肺失宣肃,出现咳嗽、喘促等症。反之,病变亦可由脏腑经过经脉,外传于形体官窍。如肝血不足可见筋脉拘急,肝火上炎可见两目红赤,肝经湿热可见阴部湿疹瘙痒等。